Show/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演講資訊

首頁 / 最新消息 / 演講資訊
::: :::
日期:2025-11-10
活動照1

活動照1

活動照2

活動照2

活動照1
活動照2

114學年度「學術志業導論系列講座(第一場):生成式AI與學術研究的邂逅

  傳播學院博士班本(114)學年度第1學期舉辦「學術志業導論」系列講座,第一場於114114日舉行,邀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、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陳弘儒,以「生成式 AI 與學術研究」為題進行演講。 

  陳弘儒教授從人工智慧正改變知識生產的現況切入,帶領師生思考AI如何重塑學術倫理、研究流程與知識的生成方式,並聚焦於三大核心課題:使用 AI 的學術倫理規範、AI 作為研究工具的角色、以及 AI 是否具有「作者性」 的哲學命題。

  陳教授指出,若要理解AI對學術的深層衝擊,關鍵並不只是工具層面的技術選擇,而是應回到「大學作為探求真理的制度」本質重新反思:「何謂學術研究?」以及「何謂好的研究?」。他強調,唯有紮實的方法論訓練及持續維持活躍的問題意識,研究者才能在AI無所不在的時代仍維持研究品質,不讓「方法」與「洞察力」在工具便捷的幻象中被稀釋。

  為進一步說明「直覺與新知的生成」如何在研究過程中發生,陳教授舉出理查·費曼(Richard Feynman)及自身研究歷程的案例。費曼將十二個長期思考的難題常存心中,並在閱讀新概念或新模型時反覆測試、比對,一旦有新技術或論述產生連結,就有可能突然啟動突破性洞見。而陳教授也分享自己在一次政治哲學與AI讀書會的討論中,見證了與人交鋒、並受 Scott Shapiro 新作啟發後,重新組合既有知識脈絡,意外觸發新的研究理解。這些例子顯示,研究不只是「累積知識」,更是持續維持好奇、保持張力、願意重新框架思考的歷程。

  談及未來可能的趨勢,陳教授提出了值得關注的前瞻判斷,他說,目前學界針對AI使用的標註方式、甚至將AI列為共同作者的作法,可能只是過渡期現象。他進一步指出,AI的普及將可能拉開研究者間的差距,形成「M型化」生態:少數研究者仍然依循嚴謹考據、深度文本閱讀(close reading)與嚴密方法論,而另一群人則可能仰賴AI自動生成、漸失研究基本功。他呼籲,AI再強,也無法代替學術最核心的工夫:閱讀、思考與嚴謹書寫。

  在最後的問答交流中,博士生踴躍提問,討論也延伸至生成式AI在論文寫作倫理、學術出版模式的可能轉變、以及研究方法中如何有效整合AI等議題。陳教授逐一回應,並提醒研究者在使用AI時所需留意的原則與界線。

  此次演講不僅提供師生深化理解AI與學術之間張力的視角,也讓與會者更具體辨識出AI時代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基本功、規範與價值堅持。透過此次講座,與會者更加清晰認知到AI時代學術研究面臨的諸多關鍵問題,並帶來深刻啟發。  (博士生邱聃撰文/照片提供)             

back to top
回首頁 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 網站導覽 English